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3月,是由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演变而来。学院主要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及其相关管理工作。

学院坚持政治建院、教学立院、人才兴院、科研强院、文化育院、制度治院的发展思路,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坚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,坚持守正创新,协调推进课程、学科、学院三大建设,努力实现学院的内涵发展、多元发展、快速发展。

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0人,其中教授3人,副教授8人,讲师10人,助教6人,博士3人,90%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。学院拥有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家组成员1人、四川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、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、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1人、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、四川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、川旅英才计划2人,硕士生导师2人。

学院现设有综合办公室、教学科研科、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”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”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”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”“形势与政策教研室”“红色四川教研室”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”等机构。2019年,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晏启鹏任院长的西南高校首家红色文化教育机构——四川红色文化教育学院,为学院在更高的平台和层次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课程建设方面,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20年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。坚持守正创新,深入挖掘四川红色文化教育元素并全面融入思政教育,从2018年起开设《红色四川》校级公选课。2015年率先在全省探索MOOC+SPOCs+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,并逐步凝练出了三化三式三共教学法和马在旅途3311实践教学模式。在2020年学校组织的课程评价中,3门课程获评优秀;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”和“红色四川”两个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,《原理》课教研室被评为学校首批优秀教研室。现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,校级金课3门,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,省级教改项目3项。4年先后有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“教学骨干”荣誉称号,1名教师获省青年教师竞赛三等奖,5名教师获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“精彩一课”比赛二、三等奖,4名教师获四川省“原理”课微课讲课比赛一、二等奖,1名教师获四川省“形势与政策课”教学竞赛一等奖,2名教师获校“我心目中的好老师”称号,1名教师获校“教学之星”称号,1名教师获“抗疫在线教学优秀教师”称号。

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,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18年被学校确立为首批4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,逐步凝练出“四川红色文化”、“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”、“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”和“思想政治教育”4个特色研究方向,现拥有1个厅级重点研究基地——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基地,1个校级研究中心——创新社会治理研究中心,建成2个创新研究团队——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团队和区域发展与红色文旅融合研究团队。近5年,学院立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,部级3项,省级8项,地厅级20项;发表论文109篇,其中核心期刊19篇;出版专著13部,1部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;3篇咨询报告分获省长尹力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朝晖等肯定性批示;3人次作品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。

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。近3年,先后与西南财经大学、扬州大学、西南石油大学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、重庆交通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;授牌小平干部学院、张思德干部学院、长征干部学院、大巴山干部学院、泸定桥干部学院等9家单位共建红色文旅教育基地,与四川峨影影视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企业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;近3年主办或承办7场省级、4场全国性学术会议。

学院将一如既往地秉行“铸魂、精思、求是、践行”的院训,坚持“马院姓马,在马言马”的鲜明导向,坚守社会主义政治本色,擦亮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,发挥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,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。

Baidu
sogou